新聞中心
聯系我們
- 廣東華茂高科種業有限公司
- 電話:0668-2971870
- 傳真:0668-2971913
- 郵箱:gdhuamao@163.com
- 郵編:525000
- 地址:廣東省茂名市新福路158號



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 >> 新聞中心 >> 行業新聞
近期雨水偏多水稻易誘發赤枯病 癥狀特點及防治方法 |
瀏覽量:1966次 發布日期:2018/7/25 11:11:17 |
近期有不少農戶反應,水稻前陣子還綠油油的,沒幾天就葉子發黃爛根。通過咨詢專家,水稻出現這些癥狀很有可能是赤枯病所致。近期陰雨天多,如果田間水肥管理不當極有可能導致赤枯病的發生。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解決辦法吧! 認識水稻赤枯病 赤枯病俗稱鐵銹稻,是水稻的一種生理性病害,主要影響水稻的正常生長發育,生育期推遲,分蘗減少,穗小粒少,一般減產10~20%,嚴重的可達30%以上。 病害一般多于水稻分蘗初期開始發生,分蘗盛期達到發病高峰。 受害植物矮小,分蘗少而小,上部葉片挺直與莖夾角較小。 稻株進入分蘗期后,老葉上呈現褐色小點或短條斑,邊緣不明顯,并自葉尖沿葉緣向下出現焦枯。 到分蘗盛期在葉片上出現碎屑狀褐點,進一步則成不規則形,以后斑點增多、擴大,葉片多由葉基部逐漸變黃褐色枯死,發病嚴重時,遠望全田稻葉如火燒焦狀。 拔起病株可見根部老化、赤褐色,軟綿狀無彈性,有的變黑,腐爛,白根極小。 水稻赤枯病的發生規律 土壤缺鉀型 因土壤本身有效鉀含量低,不能滿足水稻生長對鉀的需要而發病。此類型多發生在淺薄沙土田、漏水田和紅、黃壤水田。這類田常在水稻栽后十幾天開始發病,初期稻株葉色略呈深綠,葉片狹長而軟,基部葉片自葉尖沿葉緣兩側向下逐漸變黃色或黃褐色,然后出現典型癥狀透明,根毛少且易脫落。 植株中毒型 因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還原性化學物質如二價鐵、硫化氫等毒害稻根,降低其活力而發病。此類型多發生在深泥田、長期灌深水、通氣不良和施用過量未腐熟有機肥的田塊。這類田稻苗栽后難返青,或返青后稻苗直立,幾乎無分蘗,葉尖先向下褪綠,葉片中脈周邊黃化,并長出紅褐色黑斑,甚至腐爛,有類似臭雞蛋的氣味。 低溫誘發型 因長期低溫陰雨影響水稻根系發育,導致吸肥能力下降而發病。此類型多發生在水稻生長前期多陰雨天氣或梅雨季節,大面積同時發病,但程度有輕有重。由于在低溫條件下,植株上部嫩葉變成淡黃色,葉片上也出現很多褐色針尖狀小點,尤似葉尖為多,下部老葉起初呈黃綠色或淡褐色,隨后出現典型癥狀。稻根軟綿、彈性較差、白根少而細。此外,秧苗栽插過深、偏施氮肥、稻田長期積水等,都會加重水稻赤枯病的發生。 水稻赤枯病的防治方法 赤枯病必須堅持綜合防控,以預防為主,已發病田塊應依據不同發生類型采取相應的措施,進行針對性的防治。 1. 精耕細作,改良土壤。 通過加深耕作層,促進土壤熟化,避免連續的免耕、套種;改造低產田,對排水不良的爛泥田,要進行改土,整治排灌系統;前茬收獲后及時耕翻曬垡,提高土壤的熟化程度,提高土壤通透性。 2. 加強栽培管理,提高植株抗病性。 適時播栽,加強水漿管理,淺水活棵,促進早發;平衡施肥,多施腐熟有機肥,增施磷鉀肥,干濕交替,適時擱田,培育壯苗;秸稈還田的田塊,應適當加大基肥量,基、蘗肥比調為6:4,氮素適當前移,以加速秸稈的腐爛,加強水層管理,以水調氣,以水調肥。 3. 加強分類指導,及早控制發病。 對缺鉀田塊,應補施鉀肥,適當追施速效氮肥;有機質過多的發酵田塊,應立即排水露田;低溫陰雨期間,應及時排水,干濕交替管理,防止長期深灌。對已發病田塊: ①適當增施鉀肥(用量為7.5kg/畝左右),防止偏施氮肥; ②適當露田,堅持“淺?濕?干”的水漿管理模式,脫水露田,增加土壤通氣性,增加根系活力,促發新根,提高根系的吸鉀能力。 |
上一個:水稻貪青晚熟怎么判斷 水稻貪青晚… | 下一個:水稻能不能多施氮肥 水稻多施氮肥… |